


打造IT服務新型平臺,整合碎片化服務資源
近年來,我國信息技術服務業保持快速發展態勢,產業規模不斷擴大。1月9日,工信部信息化和軟件服務業司司長謝少鋒在出席活動時表示,2017年1-11月我國信息技術服務業實現收入超過2.64萬億,同比增長16.9%,高于行業平均速度2.5個百分點,占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總收入比例達到53.9%。《中國IT服務產業發展調研報告》統計數據也顯示,2017年IT服務市場占國內IT市場規模的18%,相比2015年提高了5個百分點;在參與調查的2400家國內領先集成商和方案商中,約96%的公司都在開展與IT服務相關的業務。隨著各類智能終端的快速普及,信息技術服務業的內涵外延正在發生深刻的改變。
目前IT服務業正在進行著三個方面的轉變:一是產品服務的轉變,從最開始的低成本、關系型服務營銷轉變為服務解決方案;二是服務主體的轉變,由之前的集成商、廠商提供服務轉變為整體服務升值系統;三是地位的轉變,從原來的IT附屬產業轉變為一個單獨的業態,發展空間巨大。
就企業級IT服務市場而言, 這個市場規模約為3000億-4000億元,但業態比較分散,沒有形成品牌效應。國內排名前十的服務商營業額最多的十幾億,少的大概兩三個億,沒有一家的市場份額能夠超過1%,前十家的營收總和只占到了市場規模的5%,其余95%的存量市場都是由15000家左右的中小服務商來承接的。
要形成有影響力的品牌,形成集約效應,就要先把碎片化的資源整合起來。上世紀90年代,IT服務產品資源大多掌握在少數廠家和大型集成商手里,資源十分短缺,也正因如此,IOE將遠程服務、版本升級、備件等零散服務整合成一個服務包,進行整包銷售,如果客戶關鍵業務系統不整包購買,服務就沒有辦法進行交付。
但是,經過20多年的發展,現在的IT服務資源發生了很大的變化,一方面,工程師數量不斷增加,僅華為、新華三等企業認證的工程師數量就超過兩萬名;另一方面,備件的存量很大,流通也比較充分,在IT服務管理標準的推進過程中,各方對服務管理規范和技術的認知也在不斷深入和提高。
既然環境發生了巨大的改變,那么IT服務產品也應該適時進行變革。就是服務的個性化、定制化,針對客戶需求提供專項的服務。中小服務商在資源上是有需求的,他們原本的業務模式很簡單,與客戶簽合同后就承包給一些廠家或者更大的服務商,但這明顯是一種可持續發展動力不足的模式,打造平臺就是要解決服務商的這一需求。